+-
针对“教学+岗位实践”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探析

1 工贸结合的纺织人才培养平台

依托学院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在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作为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系统,但在行业领域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商贸知识的欠缺成为发挥专业特长的软肋。因此我们注意到高校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2013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岗位实践的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课题201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近五年工贸结合的纺织服装工程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纺织与服装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几十所学校选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关于岗位+教学对接的工科类纺织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于2012年12月获得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织服装贸易工作,岗位上手很快,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个人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纺织服装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行业领域后,更好更快适应业内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是直面国内外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实质性的岗位适应能力。

4 结语

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国内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致力于探索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为丰富本科生的多层次培养等作出了些新的尝试。教学+岗位实践对接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以及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尤其注重纺织材料、面料开发、服装设计与制作及国际贸易跟单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今后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职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学实践的内容、发展模式和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