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中药对中风康复的治疗

中医中药对中风康复的治疗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它发病急,轻则言语不利,口眼歪斜,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甚至死亡。危险性大,而且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高,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谈之色变的重病之一。中风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大医院抢救治疗,这样可以给患者相对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西医治疗该病已逐渐成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风病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才是其漫长治疗过程中的开始,它的康复治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在中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其独特而卓越的治疗效果。近20 年来,作为一名在基层中医科工作的中医师,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治愈了一大批患者,疗效较好。今天就在该病的治疗中,经常碰到的几个共同问题与大家探讨。

中风(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当患者症状缓解后,一大批患者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大便秘结,3~5天不解,严重的甚至半个月不解。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不值的一提,但他的存在却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过程。其实,中医的治疗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虽然患者肢体偏瘫或言语不利,是当前的主要症状或主要痛苦,但在问诊中,如果发现患者大便秘结,3~5天不解,而且大便呈颗粒如羊矢,进一步望诊会发现患者有舌红少苔,或舌红苔厚腻、脉洪数等症状。就可以辨病为中风的大前提下,进一步辨证为腑实证。这种腑实症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中风发病后的1个月出现,腑实积滞的症状会进一步阻碍气血的运行,影响患者的康复。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很讲究这个腑实证的解决。如果这个实证不除,那么该患者的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的症状就很难恢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风的过程中,方中往往加入:火麻仁、枳壳、山楂肉、青皮、陈皮等润肠通腑,化实消滞的药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中医治病的灵活性。

中风患者的肢体浮肿、疼痛的症状。中风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患侧偏瘫的患者之中有十之八九会发生浮肿和疼痛。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有害怕的心理,不肯对患侧肢体运动和锻炼,结果更由于缺少运动,进一步引起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使浮肿、疼痛症状加重,出现恶性循环。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依赖的情绪,按他们的想法,总希望医生给他们开止痛药,使患侧浮肿疼痛减轻后再进行康复运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种偏瘫引起的浮肿和疼痛是不可能仅靠吃止痛药来缓解,比较好的方法是,此时要跟患者及时的沟通,讲清其中的道理,说明病情发生的机理,只有先做被动运动,使患者肢体得到活动,加强气血循环,只有使患肢气血运行通畅了,浮肿和疼痛才能逐渐减轻。其实,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肢出现的浮肿是有水液代谢异常,是有水的积聚的,仍是阶段性的实证。实证在治疗中当“以通为用”,所以每当此时中药的治疗,也讲究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适当配以当归、川芎、赤芍、酒白芍、活血通络,生黄芪、生米仁、补气消肿,广地龙、全蝎、通经活络,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当然用手法,通过按摩、推拿途径的也同样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之一。中药中医的治疗及手法的康复同样都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的,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殊途同归,体现了中医治疗病的灵活性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一直强调中风康复的被动运动和自我锻炼相结合,跟患者讲清其中的道理,使患者认识到自我康复运动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收到很好的疗效。

总之,中医对中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治疗中要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确定中风的大前提下要辨证治疗,抓住患者阶段性的主要症状,认真辨证论治,及时调整康复中出现新的情况,这样才能使中风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时也体现中医治疗该病的灵活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