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最新精选

天工开画卷,苏作见匠心。大多数人对苏州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烟雨江南的粉墙黛瓦、古雅园林与桨声灯影,却忽略了苏州还是一座手艺集萃的城市。关于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有哪些呢?以下是查字典小编整理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一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1月8日下午,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特别放映活动,吸引了近500名影迷前来观影。

《天工苏作》由苏州市委宣传部指导,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联合出品,影片从12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视角,讲述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9项具有典型意义的苏作手艺的前世今生,凸显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影片已于2021年7月10日全国上映。

“核雕太精细了,巧夺天工!”在北京交通大学读书的苏越越是非遗爱好者,她约朋友一道来观影,折服于苏州非遗魅力的她,忍不住啧啧赞叹,“看了一遍电影感觉逛了一次博物馆,意犹未尽!”电影中的那些传统手艺人令她印象深刻,“就像小说里的武林高手,藏于市井之间,却个个身怀绝技!”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眼里,《天工苏作》这部电影代表了“苏工”和“苏作”的时代价值,展示了苏州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在北京看到璀璨的苏州非遗文化,是一次南北文化很好的交流和融合。”沙丹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观众“零距离”体验“苏式生活”,展映现场,15台缂丝机从苏州“空降”北京,苏州缂丝非遗传承人陈文现场指导,让观众亲身体验苏州缂丝制造的精妙。 住在北京海淀区皂君庙附近的钱女士特地领着孩子来体验缂丝的工艺流程,借助缂织的小织机,“小技师”在大师指导下认真地揣摩“通经断纬”的神技。“早听说苏式工艺的雅、精、细、巧,这次算是有切身的体会了!”钱女士说。

“《天工苏作》不仅承载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希望大家看完影片,多地苏州走走看看,探寻苏工苏作中的风雅颂,感受流淌在姑苏城中的江南韵味。 据悉,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今年还将在海外上映,向世界展示“苏工”“苏作”的时代价值,让海外观众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是先人的智慧,是美好的传承。过去,由于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等等问题,非遗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非遗逐渐成为文化的象征。多个部门、多个媒体都沉下心来挖掘非遗背后的匠人精神和文化底蕴,这是一件值得所有人点赞的“美”事。

首先,扩大了受众群体。过去,非遗只停留在政府部门尘封的文件夹里,耄耋老人零散的记忆里,本土居民闲话家常里,慢慢地不少非遗的传承都断了线。更有甚者,被不怀好意的部分地区窃取,让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找不到“家”。但是近些年,媒体技术进一步迭代,纪录片等形式成为年轻人的“宠儿”,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流传,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特色美食,被观众一直津津乐道;《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钟表修理匠人,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榜样;《功夫少林》中对于少林武术博大精深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功夫传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此类纪录片,既用最真实的视角,又用最艺术的镜头,让更多的人民感受到了非遗的“美”。

其次,创新了传播模式。过去,对于非遗的传承限于口口相传,或者地方政府的简单粗放的传播模式,导致不少非遗的没落和掩埋。但是纪录片,短视频,电影等形式的出现,让非遗的传承多了可能性,这种可复制,传播体量大的模式,能让影片一经面世,就受到追捧和喜爱。特别是《人生一串》,《奇食记》,《早餐中国》此类与美食相关的纪录片,光是观看,就能让观众想要食指大动,那么背后的美食文化自然在潜移默化中进入群众的心里。

最后,提升了文化自信。曾经,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冲击,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困惑,一度涌入哈韩,和哈日的浪潮,致使很多人质疑本国的文化。但是当非遗的文化被导演用镜头语言展示出来的时候,年轻人如获珍宝,国人喜不自禁,对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再犹豫思考本土文化的厚重感,反而更多的开始关注曾经被忽视的非遗,中医诊疗、戏曲艺术、民间音乐舞蹈等等,如被珍视的珠宝一样,成为群众自信的源泉,国家文化的根基,民族骄傲的资本。

总之,当导演开始用光影的手段发掘非遗的美的那一刻开始,匠人的精神会为人表率,文化的传承将源远流长,民族的自信会油然而生。

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三

以“Z世代”所代表的年轻人的态度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让年轻人愿意传承,第一步无疑是要让更多“Z世代”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

近日,非遗题材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高校首映礼,为在校大学生们创造了一个领略江南文化及非遗魅力的独特机会。首映现场还邀请到影片中出现的姚惠芬等3位非遗传承人和大学生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

这是今年7月这部电影在各大院线正式上映以来首次走进高校。影片从琳琅满目的苏州手工艺术门类中,选择了宋锦、核雕、灯彩等9门手艺,分别以12位手工艺传承人的视角,讲述了这些手艺的前世今生,以及每位传承人与手艺之间发生的温情故事,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Z世代”的欢迎与好评。

苏州是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尤其多个世界级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是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的瑰宝。但毋庸讳言,有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虽然名声在外,但在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以及如何实现市场化生存等多方面存在诸多困境。让人担忧的现状是:很多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而中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多半已和非遗传承擦肩而过,部分非遗项目后继乏人,面临传承断层。

因此,以“Z世代”所代表的年轻人的态度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让年轻人愿意传承,第一步无疑是要让更多“Z世代”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天工苏作》在高校上映是一个重要契机,可以让大学生有机会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这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非遗讲究“见人见物见生活”,其中,人的因素无疑是最关键的。很多时候,一门非遗技艺的发扬光大,就在于有一批手艺人孜孜不倦地推陈出新,一粒种子也能长成参天大树。像《天工苏作》这样的纪录片,影片本身已经很好地对部分非遗项目进行了展示,影像之外,让传承人从屏幕中走出来,走入现场和观众参与互动,这样的形式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有着特殊的价值。

可以说,非遗传承遇上了好时代。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给非遗的普及和传承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现在,《天工苏作》除了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哔哩哔哩”这样拥有众多年轻用户的视频平台上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在“国潮”“文化输出”等概念日趋火热的当下,期待有更多像《天工苏作》这样的优秀作品走到“Z世代”群体中,击中年轻人的视野,走进年轻人的心中。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最新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更多最新优秀作文资讯请继续关注查字典网站!

【2022年天工苏作观后感1500字最新精选】相关推荐文章:

最新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1500字范文三篇

故事里的中国魏德友的非凡人生观后感范文2022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后感400字 关于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

我眼中的奥运明星苏翊鸣作文600字范文(精选2篇)

话剧茶馆后感范文三篇 老舍话剧茶馆观后感

苏炳添感动中国观后感 苏炳添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最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