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培养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有着非凡的历史价值。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中医不是杂乱无章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目前我国中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性等,造成中医发展的诸多障碍。因此,对于中医教学,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采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在中医教学中进行渗透,提高中医教学的质量。本文就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进行研究探讨。

一、中医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医的产生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家争鸣,科学技术也在逐渐成熟。物质的成熟后,人们开始注重身体健康,因此造成了中医的诞生。尤其是战国末年元气论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古代药师总结中医实践活动的基础。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成立的标志,是将中医药事业从自发上升至自觉,从感官上升至理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将古代科技技术和哲学思想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是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探索世界的理论。它将数学、物理、天文等进行整理、结合后,对人体机体的整体认识和对疾病做出的诊断、治疗,还对机体的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和讲解,如脏腑经络、证候、辩证治疗、病机、气血津液、预防、养生等。两汉时期的主要中医药著作是《神农本草经》,该书载入的药物有365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阐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药用理论,是中医药创立的基础。东汉末年以后,先辈们根据中医药实践对前面的著作进行补充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中医价值。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及对精神需求的提升,中医学在预防保健及提升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临床上独特优势及治疗上的显著效果,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同时,人们也从中医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受益。因此,中医的发展与振兴,将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医教学中对中医文化的传承需要提升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典内容的流失。教材的版次较多,但是随着教材的改版,经典内容也随着改版而丢失,如《金匮要论》《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的丢失,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全面,或者将这些作为选修课,降低了学生对经典的学习程度,造成学生对经典内容学习的缺乏。教材编排前后顺序的颠倒,造成学生对所讲知识的逻辑性较差,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进行学习。

(二)学校方面

我国中医院校对学生的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忽略了学生中医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实习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的现象;学校教学课堂的统一性,大学教学大部分都是采用大规模的教学方式,对三四个班进行集中授课。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相反只能关注极少部分学生,造成学生养成上课聊天、玩手机的松散现象,不能很好地听课,和教师的交流基本为无;学校对学生中医知识的掌握要求降低,考试考核比较形式化。学生基本考试前背诵教师画的重点知识,只占教材内容的极少部分。对于非重点内容,学生基本不会去阅读;学生公共考试负担过重,毕业后的就业率较低。学生除了学习 专业课程以外,还要取得相应的公共考试合格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等。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后由于社会需求的较少,造成学生就业较难状况。学生家长在学生未毕业之前,通过其他途径给学生找工作,学生的毕业压力较大。学校中医实践基地的缺少,中医理论课时和实践能力课时安排比例的不合理性,造成学生中医实践能力的薄弱,进而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

(三)学生方面

大学是自由学习的时期,学生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进入轻松的学习环境,难免会有所放松。学生因为中医课堂的枯燥乏味常会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听课,不愿意看书学习,课前没有预习习惯,造成上课听不懂教师讲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厌烦情绪的养成。课后也不会对课本知识进行巩固,造成上下节课时忘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过分追逐于大学恋情、游戏,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掌握,养成了固定的学习模式,面对枯燥的中医学习,学生的厌烦情绪只会更加严重。教师的教学模式的传统化,目前,中医教学的教师偏于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于中医的教学主要还是采用灌输式,不论学生听与否、明白与否,教师都是坚持自己的教学,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课堂听课态度置之不理,单纯追求自身所讲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三、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培养的对策

(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优选

和西医相比,中医课程本身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中医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用中医思想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师对学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在中医教学中要深入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先根据中医教学的内容、课时的多少、课程安排、重点内容等选择针对性强、相关性强的具有教学意义的传统文化。如讲述中医七情时运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情绪变化以及疾病的发展进行详细的讲述,使学生对抽象性的七情瞬间完全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还可以运用经典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成语等进行形象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

(二)正确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教师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积极作用,讨论中医的优势和缺点,把握中医的根本特征,将中医的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和探讨,找到解决的最新方法,对中医的精髓部分彻底理解并继承,不好的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后加强学习,将中医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行传承和发扬。目前,我国中医养生方面的发展较为迅速,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成就了中医养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中医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极其重要。

(三)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中医知识里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对中医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因此经典著作的阅读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如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论》等的理解都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如《庄子》《周易》《春秋》《道德经》等方面的扩展。孙思邈表示要想彻底领悟中医的精髓,离不开经典书籍的大量阅读。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也是理解和学习中医的主要工具。对于中医和传统文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继而进行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中医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育发展而发展。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上对学生传授只是过程中所必须应用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医教学方法来说,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增强学生的中医和传统文化结合的能力。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医的具体内容增加一些经典名著,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讲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看日出日落、爬山感受山北的阴凉和山南的阳光等活动,让学生起身感受古人的阴阳五行的创造过程;对于脏腑经络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真人模式进行详细描述,让学生体会古人对脏腑经络的研究过程。

四、结语

中医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是中医教学的基础,可促进中医教学的发展。本文中对中医的发展过程进行阐述,分析了中医教学的现状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对策,传统文化的渗入对中医教学有着积极作用,可加强中医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入,提高中医教学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