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农村教育贫困,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2015年4 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年)。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实现教育均等化,保障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历史性意义。发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号召,表明我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而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才是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根本。

一、农村教育贫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农村教育之所以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关键因素是留不住人才。而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教师编制制度不合理。人才的流向问题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状况。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人才的流失,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国家高度关注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早在2003 年就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赶赴西部地区各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从事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这些热血青年本应成为农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主力军,但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广大有志投身农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人员,其考虑的因素往上看,要孝敬父母;往下看,要照顾孩子;往中间看,要考虑配偶。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不佳、教育水平滞后、发展空间狭小,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有志青年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

(二)学生移民数量激增

城市与农村在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农村学生移民到城市的数量激增。农村学校生源的流失,不仅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国家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看,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致使一批从事教学岗位的教师从一线转向二线。同时,教学设施如课桌、课椅乃至校舍等硬件资源都大量闲置。国家为达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农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学生移民数量激增,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软件资源浪费,也造成了一定的硬件资源损失。长远来看,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困化。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农村学生移民到城市,村民的经济消费结构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学生的教育成本在农村家庭的支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本地区内移民,会导致迁出地农民的资金流向城市,不利于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地区间移民,会导致迁出地农民的资金流向别的城市,不利于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农村学校萎缩严重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而如今,随着学生移民数量的激增,农村学校呈现严重的萎缩化趋向。农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市学校在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如建设资金、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占有绝对性优势,而农村学校则普遍处于劣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而愈加落后,学校规模逐渐萎缩乃至出现空巢现象。农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主要是人口政策和入学制度的影响。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受少生优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人口出生率降低,致使农村学校出现萎缩化趋势。我国政府对农民工进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尤为关注,在入学制度上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读书越来越便利。城市学校较之于乡村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上的明显优势,致使家长们不愿让孩子继续留在农村学校就读。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普遍向城市学校集聚,而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则呈现下降化的趋向。家长们在主观上更加倾向让孩子们在城市学校接受教育,这在客观上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缩小了农村学校的规模。

二、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政府的责任

(一)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主体,是奋斗在农村学校的第一线教师。他们只有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广大农村地区才会真正脱贫致富。政府有责任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较为突出,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才,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务之急。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只有广大贫困地区富裕起来了,只有城乡差距缩小了,志愿扎根乡村、奉献青春的教育工作者们才会安心地在广大地农村地区贡献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迫在眉睫,人才的补充与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边远贫困地区脱贫可以保证农村地区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农村地区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会帮助边远贫困地区更好地脱贫。

(二)保障农村地区学生享受均等化教育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治愚就是发展教育。农村教育脱贫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在校学生。而如今,农村学校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给我们的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保障农村地区学生享受与城市学校学生平等的教育。农村学校学生移民,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为了子女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也宁愿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如果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起来了,学校硬件条件好起来了,从农村学校移民出去的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回流。从农村地区学生外流的情况来看,生存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小,而发展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大。农村地区学生如果能够享受与城市学校平等的教育,就能够留住大批发展性外流的学生乃至一部分生存性外流的学生。留住这部分学生,对刺激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解决好农村学校萎缩的结构性和主观性问题

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构性问题,政府有责任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该有差异,城市学校学生与乡村学校学生在获取国家教育资源上,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助于解决农村学校萎缩的结构性问题。针对受人口政策和入学制度影响的主观性问题,政府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制定、出台更合理的方针政策。我国倡导优生优育政策后,从相对数字来看,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有了明显降低。但从绝对数字来看,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要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这会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我们有必要鼓励受教育程度高、社会生存能力强的群体多生育,合理限制受教育程度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的群体少生育。此外,政府还有责任继续完善入学制度。不仅仅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入学制度,还应建立健全农村学校学生回流的入学制度。

三、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扶贫规划,推进教育扶贫大发展

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不能缺少顶层设计。为此,我们需要完善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扶贫规划。农村学校学生移民激增与农村学校萎缩严重,与输血式的教育扶贫规划不无关系。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办学设施,投入了巨额资金。然而,学生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空巢学校。输血式的教育扶贫规划非但没有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实力,反而造成了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并完善教育扶贫规划,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长处、优势,帮助其在特定领域先飞先富起来,以用当地经济腾飞的优势弥补教育贫困的劣势。如果仅仅单纯地依靠输血,当地经济发展不上去,纵使建设再美丽的校舍、做再有力的动员,于教育扶贫而言也是无济于事的。完善教育扶贫规划,无论何时,都要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只有当地经济跟上去了,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扶贫大发展。

(二)发展普惠金融,实现教育扶贫新飞跃

光有好的扶贫规划是不够的。教育扶贫工作要真正地落实、落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该以何种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建设资金,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大问题。以往我们主要依靠输血式的扶贫向贫困地区注入教育资金,但在一定程度上,这营造了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等、靠、要的不良风气。输血式教育扶贫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可能会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一时困难,但资金用完以后,当地仍难以摆脱教育资金匮乏的窘境。为此,政府应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贫苦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甩掉贫困的帽子,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当地的教育事业。人才资本存量不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与农村学校萎缩严重等问题,会随着普惠金融这一造血式扶贫方式的发展而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扶贫工作也会因此而实现新飞跃。

(三)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

教育扶贫,重在扶人。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夫:其一,多渠道补充乡村教师队伍。我们应从城市学校调入优秀教师、从各大高校招聘优秀学生、从社会返聘资深教师等渠道补充乡村教师队伍,这有助于解决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向所导致的人才断流问题。其二,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乡村学校要想留住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需要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且提升标准应与城市学校同步或高于城市学校。这有助于解决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向所导致的人才流失问题。其三,职称(职务)的评聘应向乡村学校倾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有助于解决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向所导致的人才倦怠问题。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能够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