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每一次到医院拜访或会议上讲完课总有老师问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到底应该看哪本书?这些的确是很多磁共振使用者一个共同的困惑。

坦率的说我和大家有着相同的困惑和痛苦。我是纯学临床医学的,当时大学课程里所学习的唯一一门影像课程就是放射诊断学。其中连CT的内容都没有,就更别提磁共振了。毕业后从事放射诊断工作,渐渐的接触到CT和磁共振诊断内容。

相比于其他影像学设备而言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复杂,也更具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由于我们大多数影像科医生在大学阶段渐渐淡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等的学习,所以这给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带来了很大挑战。那么,以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又该怎样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且能学以致用呢?在此,谈一点个人体会。需要提前声明这些绝不是什么经验,仅仅想以此抛砖引玉而已。

Q1

作为读片医生或者磁共振操作者,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磁共振技术?

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非常复杂,学习起来耗时耗力,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从而采取消极抵抗策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有这些想法的老师如果这样做牺牲的一定是自己。大家知道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新的技术也层出不穷,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真正能把这些新技术用起来的医院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使用者因为不了解这些新技术就主观上产生了畏难和恐惧心理。

事实上,要能真正快速理解、掌握新技术,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要告诉大家一点: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在常规序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有夯实的基础,那么面对每一个新技术你只需了解它的革新和变化点即可,而且通过与相关传统技术对比你也更容易感觉和认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临床优势可能有哪些。这些对于你的临床和科研切入都至关重要。

我常常见到一些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的医生或研究生,当深入谈及其课题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时却没有完整或清醒的认识,每一天都懵懵懂懂的在盲目的扫描着。我不理解这样的研究工作乐趣何在?

另一方面,磁共振本身作为一门多序列多参数对比的成像技术,充分利用好其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也能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特异性的信息。

举个栗子:

对于一个怀疑脊髓内病变的患者,如果你在颈椎轴位扫描时还只是墨守成规的扫描了FSE T2加权像,你就很难发现早期脊髓内改变。如果此时你深入了解到梯度回波准T2加权像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灰质结构,再进一步你还知道在GE磁共振平台的MERGE序列较常规梯度回波序列更敏感,那你就会根据临床需求而加扫MERGE这个序列了。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脊髓内病变的含水量没有那么丰富,在FSE序列T2加权像一般TE时间很长导致这些髓内病变的高信号衰减掉了,而在梯度回波我们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准T2加权的对比,因而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神经元结构及髓内病变。在这里你的原理知识会让你能更好的解决临床问题。

再比如:对于一个急性车祸损伤而昏迷的患者,如果你只是进行常规扫描而没有加扫磁敏感加权成像(SWAN),那么就很可能漏诊弥漫性轴索损伤,因为SWAN才能更敏感的检出弥漫性轴索损伤所导致的微出血。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遗憾的是,由于临床的压力,日常的关注点容易集中在一台磁共振设备一天能做多少个部位,而很少有机会去认真反思和总结一下技术的优化可以帮我们避免哪些漏诊、带来哪些临床收益。也再次证明,理解技术的重要性!

Q2

打消了对于学习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疑虑,下一步我们聊聊应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

我相信大多数老师在最初也是雄心勃勃要大干一番学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而且我相信几乎每个从业者手头都会有好几本书。只不过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罢了。

为什么经常是这样的结局呢?我想更多的原因不是由于磁共振技术太复杂所致,而是由于我们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这里我谈几点个人建议:

1)目标明确、实用为主

我们今天经常讲我们要不忘初心,试问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初心是什么?难道是真的要弄明白氢质子在磁场内是怎么进动的还是要弄明白90度射频脉冲或180度脉冲是如何使磁化矢量翻转下来或重聚的?

我想这些问题自然应该由我们的物理学家们去深思了。对于医技人员而言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技术知识让我们能更好的使用磁共振设备,能更好的解决临床问题,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和初心。牢记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该从哪个方面下功夫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了。很多老师学习技术之初会被一些概念彻底搞崩溃,特别是很多原理书上又会给出一大堆的公式。其实这些并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那些能切实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技术。

2)实事求是、夯实基础

拜访医院过程中常常会被问及很多非常高大上的问题,但当反问他们一些最基本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时却似乎是一片空白。我个人觉得反倒是这些最基本的甚至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曾经面试过几个人,当问到拉莫尔方程、化学位移成像或自旋回波序列及梯度回波序列这些问题几乎很少有人能对答如流的。

其实,拉莫尔方程是贯穿整个磁共振成像的灵魂,知道了它就能知道水与脂肪在1.5T和3.0T共振频率相差多少个Hz,知道了这个Hz数我们也就可以计算在1.5T和3.0T磁共振同反相位时间各是多少。尽管我们说复杂的公式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但拉莫尔方程这是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石,如果基石不稳就会站的越高摔得越狠了。谈到自旋回波与梯度回波序列的本质差别,很多工作了多年的从业人员甚至不能给出这两个基本序列的最基本概念,岂不知我们所有的高级序列或成像方案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本序列家族之上的。

如果问到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序列的本质区别回答更是多种多样:有的说是激发脉冲翻转角度不同自旋回波采用90度激发而梯度回波采用小角度激发;有的说是成像速度不同,梯度回波快而自旋回波慢;尽管这些回答都从不同维度上给出了一些描述性的回答,但都不准确。大家观察一下当我们进行BOLD脑功能成像时虽然是梯度回波但翻转角度也可以是90度啊,而有时在自旋回波序列我们的激发脉冲翻转角度也可以小于90度啊。通过这些回答能看出大家在日常学习过程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抓住事物的本质。其实我的回答是自旋回波与梯度回波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要看“回波是怎么形成的”,自旋回波是通过一个射频聚焦脉冲,因而其回波也可以称之为射频回波;而梯度回波则是通过梯度场的极性翻转因而其回波也可以称为场回波。这样的区别就带来了不同的临床特点:射频回波改变的是进动方向但不改变进动频率,因而可以消除空间上有规律变化的磁场不均匀对回波信号的干扰;而梯度回波则是改变进动频率不改变进动方向,因而它不能消除空间上有规律的磁场不均匀对信号的干扰,相反,任何原因导致的磁场不均匀都会加速信号的衰减。如果不了解梯度回波序列的特点就不会真正理解磁敏感加权成像的特点,又如何能想到在什么时候加扫这些技术呢?关于技术学习我比较欣赏这句话: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3)勇于实践、开拓进取

如果我们仅仅去背诵书本上的技术我们一定会觉得枯燥而且抽象,最后的效果也很难理想。譬如在序列学习过程中我特别推荐大家要先多扫描这些序列,先感受一下这些序列图像的特点,感受一下它们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获得了对这个序列的初步感性认识。随后,我们再去思考和学习该序列的理论知识,这样我们就可能实现对这个序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实情况通常是,我们很多医院在安装了一台新的磁共振设备后却一味的按原来的习惯序列扫描,主观上回避新序列新技术。

我个人认为一台好的磁共振设备首先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而不是一个可以坐享其成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我们通过实践可以学习到原来没有的技术,但这个学习首先从实践开始,首先要建立感性认识。同时我们也要不断阅读一些相关文献从不同维度探讨和学习该技术,这样融会贯通后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认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幻想着安装一台新的设备凭借该设备独有的技术就能让自己的临床和科研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我个人的体会这样的黄粱美梦醒的越早越好。面对新的技术还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我们很多医生不接受新技术,问其原因是看着图像不习惯。其实,习惯的东西未必是对的,所谓习惯只是因为你熟悉了某种属性,你可以不加思考就可以给出判断而已。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更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面对新事物我们也许会茫然会无所适从。更可怕的是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新技术,这些似乎给我们拒绝接受新技术找到了非常合理的借口。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纵容自己呆在舒适区里,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不客气的说这就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在磁共振技术学习中这种态度非常不可取。

4)不断思考、及时总结

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过程中思考和总结至关重要。我最近给几位热衷于ASL技术的老师发出了邀请,请他们把各自的病例总结一下进行分享,其中就遇到了一些总结病例时常会遇到的问题:有些在整理资料中发现数据不全或缺序列或缺融合定位像;有些则发现原始数据没有备份。

这些问题说明,对于日常工作的思考和总结是需要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并且这样的付出可以帮我们带来更多的技术精进。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进行及时的总结,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这些新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新的重要价值;也能发现我们数据中缺少那些必要的信息。如果不总结、不思考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走的弯路会更长而且后来也难以补救。所以,在我们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养成不断思考、及时总结的习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开发。

磁共振成像是一门“易学”而难精的技术,所谓“易学”是一种表面现象,以实际扫描为例如果大家满足于熟练,那似乎学习的过程就是时间问题。但事实上真正做到充分理解和灵活应用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是常学常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如果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能够把磁共振设备的性能发挥到极致,那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妙很享受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也正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所言仅是个人拙见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既然谈到了磁共振技术学习这个话题,在接下来的几篇推文中笔者将推送几篇技术相关随笔,敬请浏览指正。

返回查字典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